探討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2)
探討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篇二
《淺析杜威的教育哲學》
摘 要:杜威的教育哲學以“經驗改造論”為基礎,“經驗”成為他整個教育哲學的核心概念,圍繞這一概念進而發(fā)展演化出“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兒童中心論”等重要的教育哲學命題。杜威教育哲學的這些精華部分對當今中國教育的改革仍然能帶來一些重要啟示。
關鍵詞:杜威;教育哲學;經驗;生活;啟示
中圖分類號:B71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040-02
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的主要代表,他的哲學目的就是要改造哲學。其哲學最核心的內容是要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對以往唯物唯心、主客二分的方法進行批判,建立起一種新的哲學即以人的生活、行動、實踐為核心而貫通以往的主客心物二分的哲學。為此,他繼承了他以前現代西方哲學反形而上學的基本路線,并在當時美國實在主義和自然主義等思潮影響下提出了經驗自然主義。經驗自然主義貫穿于杜威哲學的始終,在他的教育哲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杜威的教育哲學內容十分豐富,在此不易全部探討。本文現就兩方面的核心內容加以論述。
一、杜威教育哲學的經驗論基礎
經驗改造論是杜威教育哲學的基礎,貫穿他的教育哲學的全部。要想透徹了解這一理論,最主要的是理解“經驗”一詞在杜威哲學中的深刻含義,這是杜威的經驗自然主義的核心概念。在他思想發(fā)展的初期,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他把經驗理解為一個單純的、能動的和統(tǒng)一的整體,每個事物都處于互相聯(lián)系之中。后來,他的這種看法有所轉變,他認為絕對唯心主義者僅專注于人的認識活動,把經驗看作一種認知形式,而忽視了生活中非反思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一切認識活動與探索活動的基礎。因此,他放棄了原先的那種經驗是單一的、能動的和統(tǒng)一整體的看法,轉而接受多元論的觀點,認為生活是由一系列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經驗組成,每個經驗都有自己內在的、質的完整性,并且,一切經驗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
在杜威看來,英國經驗主義者雖然肯定經驗與自然的直接聯(lián)系,但他們過分夸大感覺的作用,把感覺經驗看作消極被動的東西,忽視經驗之間以及經驗與理性之間的聯(lián)系,把感覺經驗看作是經驗的主要內容。杜威則在詹姆斯之后,擴大了經驗的范圍,把人們所追求的、喜愛的、堅信的東西都列入到所能經驗到的事物范圍當中去。他說:“經驗是詹姆斯所說的那個具有兩套意義的字眼。好像它的同類語生活和歷史一樣,它不僅包括人們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們追求些什么,愛些什么,相信和堅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們是怎樣活動和怎樣受到反響的,他們怎樣操作和遭遇,他們怎樣渴望和享受,以及他們觀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簡言之,能經驗的過程。”[1]8杜威認為經驗不僅包括活動的結果和事實,還包括活動的過程和價值。
杜威還接受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他認為機體為了求得生存,必須與環(huán)境相適應。他把經驗歸結為機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強調經驗是活動著的人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一種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的過程,它使機體和環(huán)境、主體和客體、經驗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連續(xù)性”或“貫通作用”,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清楚地說明了經驗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經驗始終都是關于自然的經驗,“對象是通過經驗而獲得的,而且它們也是在經驗中發(fā)生作用;當對象從這種經驗中孤立出來時,經驗本身就被降低地位而變成了單純的經驗過程,而且經驗因此也就被當作好像它本身就是完備的了。”[1]10同時,經驗的對象經常受到人的或多或少的影響,它并不是完全獨立于人之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認識的對象都是以我們的經驗方式去認識的,而這種方式又是因為我們的日常交往導致的。我們要明確一點,即我們經驗到的事物它們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自然,比如石頭、花草等。那么什么才是經驗呢?經驗是以各種方式互相作用的事物,比如它們與人的有機體聯(lián)系時,就形成了經驗。這樣,經驗和自然聯(lián)通了起來,可以無限伸縮擴張。“科學存在的本身就是一證明:經驗是這樣一類發(fā)生的事情,它深入于自然而且通過它而無限延伸。”[1]3由此可知,杜威強調機體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強調經驗與自然的連續(xù)性,否認它們之間有斷裂或對立。
以上是杜威“經驗主義”的思想來源,為了更好地把握杜威的“經驗”概念的意義,我們接下來對“經驗”的性質加以分析。
杜威認為要了解“經驗”的性質,必須要明確一點:經驗包含兩個因素,分別是主動因素和被動因素,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包含主動因素的經驗具有“嘗試”的意義,反之,被動的經驗就意味著承受結果。也就是說,當我們經驗某事物時,我們對它有所作為,同時,我們也要遭受到這些作為的結果。“一個孩子僅僅把手指伸進火焰,這不是經驗;當這個行動和他遭受的疼痛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才是經驗。”[2]153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經驗本來就是一種主動而又被動的事情;它本來就不是認識的事情。二是估量一個經驗的價值標準在于能否認識經驗所引起的種種關系或連續(xù)性。”[2]154這就明白的指出經驗是行動而不是認知,直到行動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連續(xù)被知覺時,才形成認知。
以上是對杜威教育哲學的經驗論基礎的探討,接下來筆者將對他的教育哲學的基本內容進行簡要分析。
二、對杜威教育哲學主要內容的分析
杜威在其經驗主義的哲學基礎上一直強調,教育與哲學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他作了明確的表述:如果把哲學看作必然有影響于人的行為,把教育看作塑造人的理智和情感的過程,那么我們可以給哲學下的最深刻的定義就是:“哲學乃是教育的一般理論”,同時,“教育乃是使哲學上的各種觀點具體化并受到檢驗的實驗室。”[2]348他認為,如果哲學理論只是空談,對教育活動起不到一點作用,那哲學也就沒有實現它的真正價值,只是一紙空文。另外,若是把教育孤立出來,不結合生活,不把哲學理論運用到實處,那么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沒有達到,教育不會有生氣,只能是機械的活動。杜威為教育下了一個專門的定義:“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2]87“經驗的意義的增長,是和我們對于所從事的種種活動相互關系和連續(xù)性的認識的提高相應的。”[2]87例如一個兒童伸手去碰火,被火燒疼了,他最初不知道火與燒的聯(lián)系,但通過這次經驗后,他知道了這種聯(lián)系,獲得了這個經驗的意義。這就是經驗改造的一方面,即經驗意義的增加。它的另一方面是對以后經驗指導或控制能力的增加。也就是說,兒童知道火與痛的聯(lián)系之后,就會用這個經驗指導后來的活動,控制他不再碰火。
杜威對于經驗的分析,反復強調的一點是:經驗是行動而不是認知,這種行動由主動和被動結合而成,產生行動的后果,這種連續(xù)的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被知覺時產生經驗的意義和指導后來經驗的能力。所以這種經驗本身就是具有教育作用,每一次真正經驗都能增加經驗的意義或指導后來經驗的能力,所以教育就是經驗的不斷改造。
我們理解了杜威為教育下的定義之后,才能進一步分析他的教育哲學的幾個重要命題。
1.“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學校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3]508首先,要想獲得理想的學校生活,學校生活要與兒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校園成為兒童的樂園而不是監(jiān)牢。其次,學校生活應與學校以外的社會生活相契合,適應社會變化的趨勢,并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校園不應該是象牙塔或世外桃源,而應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杜威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這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截然不同,杜威把學校當作是社會萬千生活方式的一種形式,把教育社會化。
教育離不開社會,所以社會的變革會緊密影響著教育,教育的變化發(fā)展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進而,杜威進一步提出“學校即社會”這一命題,意在使學校成為一種經過選擇的、凈化的、理想的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為一個合乎兒童發(fā)展的雛形社會。學校一旦與社會隔離,學校里的知識就不能夠應用于生活,所以他一再強調,學校是一個潛在的社會小團體,而不是脫離社會的封閉場所。要將此落實,就必須改革學校課程,提倡“從做中學”。
2.“教育即生長”
杜威所理解的生長是機體與外部環(huán)境、內在條件與外部條件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社會化過程。這一理論要求摒除壓抑、阻礙兒童自由發(fā)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學適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興趣、需要。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在別處,恰恰是在兒童漸漸成長的生動的過程中。作為兒童,他們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不成熟階段,不管是在身體還是心理上,都有一直向上發(fā)展的趨向。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兒童時時刻刻都在面臨周圍各種環(huán)境的變化,換句話說,接觸到的環(huán)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經驗世界的變化,這種變化始終伴隨在兒童的生長之中。所以,教育就是融入社會的過程,要想使之成為完整的過程,就要不斷地進行經驗的改造與重組。“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54杜威所要求的是過程內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生長”。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長,因為兒童生長是自然而然的,是生活的內化特征。教育就是要讓兒童更好的生長,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目的。
3.“兒童中心論”
我們通常認為,杜威提出的以兒童為教育中心的理論是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堪稱教育領域中的“哥白尼革命”。他是以批判當時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主張以書本、教師、集體課堂講授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而杜威一改以往傳統(tǒng)的“靜聽”和“注入”的做法,提出要以兒童的真實需求為主,進而通過開展生動的教學活動讓兒童獲得直接經驗,“兒童中心論”。這一轉向是杜威經驗主義哲學的必然要求,也是杜威教育哲學賴以衍生的必要前提,因為一切經驗只能存在于兒童的個體里。
通過了解杜威的教育哲學,我們知道,他所強調的一點是教育與生活是相結合的,而不是相脫離的。不管是教育還是哲學,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社會給予它們的靈感,緊密結合當下的生活世界。綜上所述,杜威教育哲學的最核心問題就是通過對哲學的改造,強調經驗是一個過程,進而達到對教育和社會的改造。讓人們能通過教育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通達教育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美]杜威.經驗與自然[M].傅統(tǒng)先,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探討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