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
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重讀寫
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反之,表達能力強了,又促進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閱讀教學是學生心靈的對話,重在以情激情,情動而辭發(fā)。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吸收文本中語言與精神營養(yǎng)的同時,富有靈性的奇思妙想就會即時產生。這種情況下,結合寫的訓練會讓學生更深理解課文,提高智慧,在豐富和發(fā)展語言的同時,提升精神生活。
如學了《小音樂家揚科》以《假如揚科生活在我們中間》為題寫一篇文章,不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懷,而且會使課文的語言文字和寫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實的運用。學了《航天飛機》引導學生寫“漫游太空”,學了《海底世界》引導學生寫“漫游海底世界”。此時,學生的腦海充滿想象,心中萌發(fā)探究的欲望,筆下生發(fā)豐富的情感。
二、重體驗
新課標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視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在總目標中也特別強調要“注重情感體驗?!闭嬲袃r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體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行為、認知和情感的整體參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親歷、體認和驗證,對于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追尋“體驗”,讓體驗全方位地進入開放的語文課堂,也正是當前語文教師的傾心追求。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小稻秧歷險記》,一位學生朗讀到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后,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時,聲音很大,力氣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師幽默地啟發(fā):“要么你這株雜草抗藥性強,要么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給你噴灑一點。”說完,朝他做了噴灑的動作。在于老師創(chuàng)設噴灑情境的激發(fā)下,這位學生如歷其境,有了真切體驗,再讀時,他耷拉著腦袋,真得有氣無力了。
三、重合作
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惫耪Z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fā)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圖文仔細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jié),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結果學生把孔雀那種驕傲,認為自己漂亮,妒忌別人,驕傲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重想象
選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jié)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fā)揮想象里,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五、重自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边@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fā),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在教《鸕鶿》一文,我讓學生對“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币痪渲?,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批注。
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說:一抹很輕,顯得寧靜;有的說:可以看到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和鸕鶿配合默契;有的說:只要輕輕一抹,鸕鶿就那么聽話,為漁人效勞,可見這是些訓練有素的鸕鶿;還有的說:用一揮或一檫等詞,動作粗魯,沒有一抹溫柔,說不定還會傷害到鸕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六、重辯論
將“辯論”這一形式納入課堂,一是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二是容易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照亮心靈的沉睡區(qū),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敢于表達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不迎合別人,活現出一個實實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過爭辯能夠明白是非,從而培養(yǎng)學生能言善辯和口語表達能力。如一教師教完《落花生》一文,向學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分成兩組,各自代表“蘋果”、“花生”,然后根據各自的觀點展開辯論。辯論分為三次,第一次說自己的好處,第二次講自己的不足,第三次談當前社會為什么需要“蘋果”和“花生”這樣的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個個小臉漲得通紅,答辯精彩,氣氛熱烈。最終大家統(tǒng)一認識:人要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對社會有用。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環(huán)境,需要不同的人才。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激活童真、回歸自我、學做真人”的目的。
2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激發(fā)興趣,促成閱讀
1、巧妙地用故事懸念誘發(fā)閱讀興趣。所謂故事嘛,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的寓言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道來,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jié)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jié)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2、暢談讀書感受激發(fā)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孩子氣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與此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3、學會寫梗概激發(fā)閱讀欲望。我們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fā)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學《盤古開天地》后,教師可介紹《女媧補天》;結合《草船借箭》的教學,教師可出示《三國演義》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兒童版)介紹書中部分精彩內容的梗概。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所推動,紛紛要求借書閱讀,在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所在。實踐證明,只有培養(yǎng)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二、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1、選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鯨》之類的課文后,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養(yǎng)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元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tǒng)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jié)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fā)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當今突飛猛進,生活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小平和節(jié)奏也隨之加快,這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講質量講時效。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書,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的需求。因此教會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采用速讀法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4、摘錄批注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蔽恼轮懈挥幸饬x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儲存在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將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讀與思存,思與讀隨。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學著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并及時記下自己讀書的感受??傊x書要做到“手腦并用”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三、激勵先進,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fā)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
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
1、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是,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與我們的生活時時相伴,就象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等這些情景嗎?你們想了解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課文,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2、教給小學生閱讀方法
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但光有興趣而毫無目的、不求方法地在茫茫書海中"瀟灑走一回",我想收效是微乎其微的,閱讀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此,我們教師應教授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從書中汲取所需的營養(yǎng)。
2.1 指導精讀。就是說在每句閱讀時,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這是傳統(tǒng)的三步精讀法。對于課外閱讀,教師可鼓勵學生將課上所學的方法加以運用,養(yǎng)成認真有效閱讀的好習慣。
2.2 指導速讀。要求學生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讓學生懂得,這是一種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過程。閱讀結束后,要求學生復述大意、濃縮要點,編寫提綱,及時反饋,檢查有效閱讀的效果。
2.3 指導寫讀書筆記。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以后的作文準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
2.4 朗讀和默讀。朗讀,也叫誦讀,這是一個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言語的過程。朗讀把"目視"與"口讀"結合起來,聽讀并舉,聲情并茂,有利于理解、體驗和記憶,便于培養(yǎng)語感。默讀是不出聲的目視。文字符號通過視覺直映大腦,為大腦提供思維材料。
3、發(fā)揮網絡教學優(yōu)勢
在小語"四結合"教改實驗當中,多媒體計算機走進了課堂,優(yōu)化了閱讀教學,將讀書由被動強化為學生主觀上的需要,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一份新鮮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多媒體刺激下,會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如:第三冊看圖學詞學句《祖國多么廣大》這一課中配有長江兩岸這一帶的風光圖片,課件設計如下:長江大橋巍然聳立,橫跨江面,柳枝吐綠,燕子鳴唱,江上漁舟往來穿梭,江面風平浪靜,還配有《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的音樂,于是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再適時提問:"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詞匯來描寫一下美景呢?""隨著圖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還有哪些美麗的風光嗎?"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紛紛發(fā)表意見,不少好詞好句在此應運而生,最后教師又布置給學生一個作業(yè),要求學生用想象繪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圖。
這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學習的內在動機,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實踐、口語表達、說完整話及豐富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學"器"這個字時,由四個口和一個犬字拼湊而成的動畫過程也使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延伸和發(fā)展,學生就此而編出了一個順口溜,熟練地記住了這個字:一只狗,四張口,原來是只機器狗。根據"熱"字的字形,學生又想象出"這是一個人正在用手拿滴著油的九子"。"美"字的教學更有樂趣:"八賢王,威力大,皇帝老子都不怕",看、多么形象!此外,多媒體還以動態(tài)畫面、展示過程、符號提示、指導朗讀等優(yōu)點,贏得廣人師生的喜愛。可見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對閱讀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還是大有益處的。
4、恰當評價,促學生多讀書
朗讀評價形式有師評、生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主要導向通過讀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感悟、體會,導向個人頭腦中的"放電影",即談談自己眼前浮現了什么。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要經常召開讀書匯報會,如利用早會賞讀、交流所摘錄的好詞妙句;舉行班級賽詩會;評選"故事大王";舉行"手抄報展評"、"讀書筆記展評"、 "閱讀知識競賽"、"習作競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顯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體驗閱讀的成功,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4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
一、關注學生的讀、悟、情,充分挖掘課程內涵
語文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本。形式多樣地朗讀,不同層次地讀。初讀感知,細讀領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演讀、配音讀、師范讀……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讓學生讀出哲理內涵,領悟其思想感情。
小學四年級下冊第15課的學習中,老師可以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從而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學習,本段講的是爸爸遺體歸來的情景以及爸爸臨死前的呼喚。教師可以首先放一段哀樂(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學生,幫他們進入角色,再自由讀書,效果較好。學生眼里噙著淚,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讀“爸爸的呼喚的是什么”一句時,教師可以根據那個排比句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朗讀,讓“和平”之聲漸漸喊響,深入生心。
讀到“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戰(zhàn)亂錄相,引學生載入戰(zhàn)亂的慘痛之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戰(zhàn)爭的存在。“硝煙四起,戰(zhàn)火綿綿,尸骨累累”的一幕幕使學生從內心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也可以讓學生匯報搜集到的戰(zhàn)爭資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比如,伊拉克戰(zhàn)爭、波黑戰(zhàn)爭、美軍用飛機侵犯我國領空、美國“九.一一恐怖事件”、特別是今年的“三.一四拉薩打砸搶燒”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證;還有臺灣的“三.二一公投”事件,足以證明不僅是世界還不太平,其實中國也不和平,戰(zhàn)爭的硝煙還時時籠罩在領地的上空,令人擔憂啊!明白了這一切,接下來再讓學生讀書,就能讀出那種憂慮,那般惶恐、那種擔心。
二、關注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過程本應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互動中體現、思索和發(fā)現,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語文課上僅僅是教師唱“獨臺戲”是不行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較差。老師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其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體會、抒發(fā)情感;在朗讀、理解、體驗、交流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
老師的引導必不可少,但不能過多的代替學生,要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語文課上要讓學生自由放飛思維,不可束縛學生跟著老師轉,許多問題學生就能提出來,老師大可不必頻繁發(fā)問.“讀課題再質疑,讀全段讀懂了什么……”這樣的提問有時更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哪怕是一個詞的理解、一個句子的領悟、某種思想上的認識……也是難能可貴的,它反映出學生的自主思維得到發(fā)展。
三、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是遠遠不夠的。新課改倡導的是合作互助、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積極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悅中合作探究學習。學生的合作意識強了,諸多疑難便能迎刃而解,這樣既可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又活躍了課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有些問題,學生單槍匹馬是無法解決的。如果有了“三個臭皮匠”,也會擁有諸葛亮似的智慧,許多問題在諸生的爭執(zhí)與討論中得以解決。
四、關注學生知識的落實,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多樣化
有的語文課堂花樣無數,學生興致極高,可謂高潮不斷,熱鬧非凡??蓡柤氨竟?jié)課的收獲,學生卻說不清楚,無言以對。聽寫生字,到處出錯;默寫詞語,東拉西扯;背誦片段,支支吾吾……課堂形式是要求多樣,可無論有多少花樣兒,最終目的是為了本節(jié)課知識的落實,每節(jié)課的教學形式必須圍繞某個知識點設計,不能只求形式而忽視了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落實。小學語文基礎知識的落實是關鍵,閱讀課上不能流于形式,浮躁虛實。這樣的閱讀課也只是外實內虛,中看不務實。只是所謂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五、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極其深廣。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單純傳授知識,要極力關注學生精神世界、情感品質、審美情趣和個性人格等多方面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適時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在語文教材中,寓“語言文字”的“人文內涵”是極其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辟入理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感情……無一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出色的品格。新課標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之中”,教師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通過充滿藝術魅力的文學形象和崇高深遠的思想情操,引導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精神力量。
如《卡羅納》一文教育孩子們要懂得關愛他人;《給予是快樂的》一文讓學生感受到付出也是一種快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讓孩子們深深領悟到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科技”單元將學生帶進科技發(fā)達的領域里遨游,激發(fā)他們探索科學的欲望;“童話”故事載著學生深入童話世界,與文本中的主人公同悲共喜;“寫景”散文更是讓學生欣喜、激動,一次次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美好與壯觀,更加增強了愛祖國的熱情,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
上一篇: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方法
下一篇:小學語文閱讀課怎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