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精品沙发,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pre id="hdphd"></pre>

  • <div id="hdphd"><small id="hdphd"></small></div>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歷史 >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點

      時間: 維維20 分享

      好問,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隨口問,即能得到正確答復,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學問二字,“問”放在“學”的下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三歷史重點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點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1

      辛亥革命(1911)

      一.背景:

      ⑴社會根源:

      ①《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統(tǒng)治危機,反而激化了矛盾。但在客觀上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一些條件。

      ③維新變法的失敗,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更加認清清政府的腐朽本質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⑵醞釀準備:

      ①組織基礎:

      1894年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成立,標志其興起。1905年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創(chuàng)立(東京),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建立共和國。

      ②理論基礎:

      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革命指導思想“三民主義”的確定。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統(tǒng)一的政黨領導,有了以孫中山為核心的革命領導集團,有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③輿論基礎:革命派同?;逝傻乃枷胝搼?zhàn),推動革命高潮到來。

      ④實踐基礎:1905~1911年,革命黨人多次發(fā)動起義(黃花崗起義影響最大),雖失敗,但打擊了清朝統(tǒng)治,鼓舞了革命斗志,為推翻清王朝做了必要準備。

      ⑤清政府預備立憲的騙局,使其更加孤立,革命形勢高漲成熟。

      二.高潮——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革命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全國十幾個省宣布獨立,清王朝在全國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

      三.兩大成果:

      1.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⑴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

      ⑵意義:比較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憲法,是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國家主權屬于人民,規(guī)定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憲法,新的共和代議制度的法律形式的確立,有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推翻君主專制,終結帝制: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宣統(tǒng)帝退位,結束君主專制統(tǒng)治。

      四.結局:失敗

      1.直接失?。涸绖P篡奪革命果實。

      2.根本失?。褐袊p半社會的性質依舊沒有改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依舊。

      失敗原因:根本原因: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由經濟決定)。

      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力量過于強大。

      五.意義:1.性質: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意義:⑴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創(chuàng)建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權利。

      ⑵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⑶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⑷在生活風俗上,革除舊風,促進了社會進步。

      ⑸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了亞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

      3、教訓:雙半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行不通。

      4、從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意義:

      ⑴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⑵頒布《臨時約法》,這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大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辛亥革命既是一場政治革命,也是一次社會革命。

      政治革命:見前面的意義。

      社會革命:社會習俗的變化:斷發(fā)剪發(fā);社會禮儀:鞠躬握手,婚姻喪葬;中山裝、旗袍。

      6.辛亥革命的局限:

      ⑴沒有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⑵未能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

      ⑶沒有形成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

      ⑷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所竊取。

      ⑸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雙半社會性質未改變。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2

      五四運動

      一.背景:

      1.原因:一戰(zhàn)期間,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加緊侵略,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北洋政府對內鎮(zhèn)壓,對外妥協(xié)賣國,促使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條件:國際: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指出解放的道路。

      國內:經濟階級條件: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無產階級力量壯大。

      思想上: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青年學生積極開展愛國運動。

      二.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三.過程:

      1.爆發(fā):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中心)學生(先鋒)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打倒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

      2.高潮: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主力軍),運動中心北京轉移到上海,并展開“三罷”斗爭。

      3.初步勝利:①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職務。

      ②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4.特點:群眾性、廣泛性、徹底性、堅決性。

      四.意義:

      ⑴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徹底的不妥協(xié)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性質),運動中青年學生為先鋒。工人階級為主力,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

      ⑵運動中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⑶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⑷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⑸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始終,成為主旋律;

      五四運動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

      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體現(xiàn)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補充:

      1.為什么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⑴從領導階級看:從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在運動中發(fā)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⑵從革命指導思想看: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并逐漸和工人運動結合在一起。

      ⑶從革命前途看:工人階級不僅是為了砸碎一個舊世界,而是為了建立起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權的新社會。

      ⑷從時代特點看:五四運動發(fā)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可見五四運動成為民主革命的一個分水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義和團與太平天國運動的異同點(角度:領導階級、根源、過程、結果及原因、意義等)

      相同:領導階級:都是農民階級領導的。

      結果:都失敗。

      失敗原因:根本: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客觀: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剿殺。

      不同:背景:太平天國發(fā)生在鴉片戰(zhàn)爭后,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

      義和團發(fā)生的甲午戰(zhàn)后,是民族危機加深的結果。

      斗爭矛頭:太平天國的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清政府,后期帶有反對外來侵略的特點。

      義和團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

      組織方式和綱領:太平天國有統(tǒng)一的領導組織和統(tǒng)一的斗爭綱領(《天》《資》)。

      義和團無統(tǒng)一的組織領導,也無明確斗爭綱領。

      其他:太平天國曾提出向西方學習,而義和團則一味地盲目排外。太平天國曾建立政權,斗爭時間較長,而義和團未建立政權,斗爭時間較短。3.新舊民主主義革命之比較

      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不同點:

      ⑴領導階級不同:太平天國是農民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

      ⑵組織形式不同:太平天國利用舊宗教組織“拜上帝會”;辛亥革命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

      ⑶革命性質不同:太平天國雖然處在民主革命時期,但仍然是舊式農民起義;辛亥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⑷結果不同:太平天國沒有推翻舊政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

      5.近代前期中國人民探索抗爭的特征:漸進性、層次性、繼承性、開放性、廣泛性。

      ⑴器物→制度→思想;

      ⑵在前一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

      ⑶向西方學習;

      ⑷各階級參加。

      6.從近代前期的反抗和探索中得出的認識:

      ⑴雙半性質的中國,由于時代階級的局限,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只有在中國共產的領導下,才能走向勝利。

      ⑵近代中國,阻礙中國獨立富強的兩大敵人是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只有明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取得民族獨立,才能實現(xiàn)國家富強。

      ⑶各階層的反抗斗爭是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發(fā)展的動力,也避免了中國淪為完全的殖民地。

      ⑷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⑸腐朽落后的封建農耕文明難以抵擋先進的工業(yè)文明,要積極對外開放,并隨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⑹救國道路的選擇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不能盲目照搬別國模式。

      ⑺革命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先進的理論做指導。

      ⑻向著民主化、法制化、近代化方向發(fā)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3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條件:

      內部: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力量壯大。

      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尤其是五四后。

      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建立。

      外部:共產國際的幫助。

      標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開:名稱是中國共產黨;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社會主義革命)。二大召開:中國共產黨現(xiàn)階段的目標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新民主主義革命)。

      3影響:標志著中國革命進入到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深遠影響,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

      ⑴領導核心:有了無產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

      ⑵奮斗目標:制定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⑶群眾基礎:放手發(fā)動工農群眾,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中國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動力)。

      ⑷指導思想: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向社會主義的方向發(fā)展。

      ⑸革命道路:開辟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⑹實踐結果:最終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結束雙半社會。

      4.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心任務:開展工人運動——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1922—1923

      ⑴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1921)。

      ⑵起止點:以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以京漢鐵路大罷工為結束。

      ⑶教訓:必須團結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

      5.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

      ⑴國民大革命時期(1924——1927)

      ⑵國共十年對峙(1927——1937)

      ⑶抗日戰(zhàn)爭(1937——1945)

      ⑷解放戰(zhàn)爭(1945——1949)

      二.國民大革命(1924——1927)

      1.國共第一次合作

      ⑴原因:必要性: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失敗的教訓。

      可能性:中共:1922年中共發(fā)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對于時局的主張》明確提出建立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1923年中共三大確立了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的方針。

      國民黨: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的建議,同意國共合作。共產國際的幫助。

      ⑵合作的標志: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確定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和共產黨現(xiàn)階段奮斗目標基本一致,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⑶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xiàn),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國民大革命興起。

      2.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失敗

      ⑴目標: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

      (1925年在廣州成立國民革命政府,建立了國民革命軍)

      ⑵進程:開始:1926年7月正式出師。

      高潮:北伐的順利進軍,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打敗了張作霖,革命從珠江流域發(fā)展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工人運動的高漲:

      1925年的五卅運動(李立三.劉少奇)和與之配合的省港罷工(蘇兆征、鄧中夏)。為配合北伐,在上海周恩來領導工人階級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占領上海,取得勝利。

      ⑶失?。簶酥尽?927年,國民黨內以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為代表的反動勢力先后發(fā)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⑷失敗原因:主觀:陳獨秀右傾錯誤。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⑸教訓:無產階級必須掌握革命領導權,必須要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⑹特點: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開展,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國民革命政府、國民革命軍),有明確的目標(反帝反封建)。

      ⑺最大的貢獻: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三.國共十年對峙

      1.1927——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

      ⑴社會的主要矛盾:階級矛盾。

      ⑵三大起義:

      南昌起義(1927.8.1):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

      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

      三大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得出教訓:必須向農村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1927年9月在文家市作出由城市轉向農村的決定。

      ⑶一次會議:

      八七會議(1927.8.7):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⑷一條道路:井岡山道路:

      也叫工農武裝割據(jù)的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實事求是)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

      ☆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原因:這里的群眾基礎比較好,大革命時期,湘贛邊界各縣都曾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xié)會。這些地區(qū)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四周各縣都是產糧區(qū),便于籌糧籌款。位于兩省或幾省之間。距離大城市較遠,反動統(tǒng)治力量較為薄弱,便于利用敵人的矛盾,而革命影響也較易傳播出去。

      歷史意義:打破了以城市為中心,發(fā)動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俄國革命模式。是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壯舉。

      九一八事變后——1937年

      ⑴社會的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上升,與階級矛盾并存。

      ⑵長征(1934年10——1936年10月)

      ①原因:根本:王明左傾錯誤;直接: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②長征途中的重大歷史事件:

      A.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扭轉了長征初期被動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勢轉危為安,這也是我黨第一次獨立自主的利用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解決自己的方針政策問題,標志著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B.1935年《八一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倡議。

      ③長征的意義:(長征之后,革命中心地區(qū)由南方轉移到北方。)

      總: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

      ①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②為中國革命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③長征途中,中國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36)

      ①發(fā)生原因:根本:民族危機加深,應以民族利益為重;

      主要: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感召。國民黨內部分化,對蔣介石政策不滿,主張聯(lián)共抗日。

      直接:張學良、楊虎城的“兵諫”。②結果:和平解決

      原因:根本:民族危機加深;主要:中共的協(xié)調努力,從全民族利益出發(fā)。

      ③意義: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國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礎。

      四.抗日戰(zhàn)爭:(1937——1945)

      1.開始:七七事變

      2.過程:⑴一條戰(zhàn)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根本原因:七七事變后,民族危機更加嚴重。

      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fā)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fā)表講話,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⑵兩個戰(zhàn)場兩條路線——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比較

      敵后抗日根據(jù)地主要集中在華北的原因:長征后,革命中心地區(qū)轉移到了北方(延安成為革命中心);淪陷區(qū)主要分布在華北,為了避免和日軍正面交鋒,挺進敵后。

      ⑶三個階段三種力量:

      ①防御階段:(1937.7-1938.10)

      國民黨:積極抗戰(zhàn),先后組織了四大會戰(zhàn)。

      共產黨:挺進敵后,建立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第一個晉察冀)堅持敵后游擊戰(zhàn)(平型關大捷,是抗戰(zhàn)以來第一個大的勝利)。

      日本:屠殺,細菌戰(zhàn)、毒氣戰(zhàn);在淪陷區(qū)以華治華等。

      ②相持階段:(1938.10-1945.8)

      日本:調整對華政策,重點進攻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對國民黨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國民黨:開始消極抗日。

      共產黨:對日本繼續(xù)積極抗戰(zhàn),敵后戰(zhàn)場成為主戰(zhàn)場,反掃蕩(1940年百團大戰(zhàn),增強了全國軍民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對國民黨,以斗爭求團結(再次證明中共的成熟)。

      ③反攻階段(1945.8)。

      ⑷勝利的意義:

      是中國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zhàn)爭,收回了臺灣,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基礎。

      ⑸勝利的原因:

      國共合作下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全民族抗戰(zhàn)(根本保證);中國軍民浴血奮戰(zhàn),兩個戰(zhàn)場相互配合;世界人民的支持;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戰(zhàn)爭的正義性。

      ⑹抗日戰(zhàn)爭的特點:

      ①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戰(zhàn)爭。

      ②即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又是民族解放戰(zhàn)爭。

      ③兩個戰(zhàn)場、兩條抗戰(zhàn)路線的并存是顯著特點之一。兩個戰(zhàn)場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貫穿始終。

      ④中共在抗戰(zhàn)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導并做出巨大讓步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制定并貫徹了全面路線和持久抗戰(zhàn)方針,堅持敵后抗戰(zhàn)始終不動搖,決定性的消耗了日軍的力量。以斗爭求團結,始終高舉抗日大旗,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存在。

      ⑤以弱勝強,使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

      ⑥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戰(zhàn)場中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的戰(zhàn)場。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4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背景條件:

      ⑴社會經濟基礎:工業(yè)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各種弊端。

      ⑵階級基礎: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獨立工人運動興起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巨大力量,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⑶思想條件:三大理論來源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理論基礎。(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⑷實踐基礎(個人):馬克思、恩格斯參加工人運動,將理論與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并組建了第一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

      二.誕生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1848年,標志著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的理論)。

      內容: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隙速Y本主義社會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以暴力革命推翻推翻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guī)律)。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

      三.意義:

      《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此后,這一理論成為國際無產階級無比銳利的思想武器。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工人運動蓬勃興起,對人類社會的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實踐——巴黎公社(1871)

      背景:

      (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法國戰(zhàn)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成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組成)

      ⑴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戰(zhàn)敗,普魯士進攻巴黎,民族矛盾尖銳,巴黎人民組織國民自衛(wèi)軍奮起保衛(wèi)祖國。

      ⑵臨時政府采取投降政策,準備武力解散國民自衛(wèi)軍,階級矛盾激化,巴黎人民武裝反抗。

      說明:巴黎公社是一個城市特定條件下的起義,具有突發(fā)性和偶然性,是地方自治政權。

      二.措施:

      ⑴政權建設:廢除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由直接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的公社委員會是最高權力機關;人民有權監(jiān)督和罷免他們(最能體現(xiàn)無產階級性質,是核心措施);

      ⑵經濟: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勞動條件,努力維護勞動者的利益;

      ⑶文化:推行世俗教育,實行義務教育。

      三.性質:巴黎公社是第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

      (巴黎公社不是社會主義革命,沒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四.失敗原因:

      ⑴根本:法國當時處于資本主義上升發(fā)展時期,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并取得成功的條件。

      ⑵主觀:無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政治不夠成熟。

      五.意義: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巴黎無產階級的英勇斗爭和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樹立了光輝的典范。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其經驗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六.經驗:

      ⑴最主要的經驗:打碎資產階級的軍事、官僚國家機器,以無產階級專政取代。

      ⑵對國家實行民主改造(委員會的成員由選舉產生,受人民監(jiān)督),是無產階級的民主。

      ⑶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創(chuàng)舉改革,發(fā)揚國際主義精神。

      ⑷巴黎無產階級英勇斗爭和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⑸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七.教訓:

      ⑴公社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缺少經濟保障。

      ⑵沒有同外省革命者聯(lián)系,沒能發(fā)動農民參加革命,缺少援助。

      ⑶沒能及時追擊殘敵,導致臨時政府反撲。

      ⑷法國當時處于資本主義上升發(fā)展時期,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并取得成功的條件。

      ⑸缺乏成熟政黨的領導。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5

      十月革命

      一.背景條件:

      1.客觀原因:

      ⑴俄國已是帝國主義國家,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準備了物質條件。

      ⑵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在西方列強中處于落后地位,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弱的環(huán)節(jié)。

      ⑶俄國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國內矛盾尖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沙皇和人民大眾;貴族和農奴)。

      ⑷一戰(zhàn)激化了各種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發(fā)。

      2.主觀原因: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成熟。(戰(zhàn)斗性強、革命性強、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建立了工農聯(lián)盟)

      二.過程:

      ⑴二月革命推沙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的統(tǒng)治。革命后資產階級建立起臨時政府,無產階級建立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

      ⑵四月提綱指方向(指出俄國的形式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通過無產階級政權去實行土地革命,并提出退出戰(zhàn)爭)(是十月革命的指導提綱,得到人民的擁護。)

      ⑶七月事件拋幻想(決定武裝起義)(標志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

      ⑷十月革命現(xiàn)曙光,布爾什維克領導起義,推翻臨時政府。(宣布一切權力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員會;通過《和平法令》,退出一戰(zhàn);通過《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到1918年春,全國各地普遍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國家性質: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體:蘇維埃;特點:立法權與行政權結合。)

      三.意義:

      1.性質:社會主義革命。

      2.意義:對俄國: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開辟出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對世界: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是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

      理論意義:開辟了一條社會道路,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模式,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小農占優(yōu)勢的俄國最先實現(xiàn)社會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見背景條件。

      ☆中俄走的革命道路:蘇俄走城市中心道路;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國情不同)

      ⑴經濟、階級基礎不同:俄國是帝國主義工業(yè)國,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力量強大并集中在大城市;中國是雙半社會下,封建小農經濟占主導的農業(yè)國,革命的主力——無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農民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是革命的同盟軍,集中在農村。

      ⑵領導者:俄國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接受過革命的鍛煉,有著正確的決策,更加成熟;中共則處于幼年,不成熟時期,以大城市為目標發(fā)動的起義相繼失敗。

      ⑶城鄉(xiāng)敵我力量對比: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前線失利,后方空虛,使城市成為革命的爆發(fā)地;中國城市敵人的統(tǒng)治力量強大,而農村薄弱,易于在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開展武裝斗爭。

      (走什么樣的革命道路,主要看革命的領導力量、階級)

      ☆認識:要有正確的革命綱領;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先進優(yōu)秀的階級領袖;布爾什維克黨黨的領導是成功的關鍵;要有開創(chuàng)、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道路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

      ☆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不同:

      ①性質:前者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后者是社會主義革命。

      ②對象:前者是沙皇專制統(tǒng)治;后者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③結果:前者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形成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后者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革命的特點:

      ①從理論的角度看:列寧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了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的學說,并通過十月革命的實踐得以實現(xiàn),使俄國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下,在經濟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取得了革命勝利。

      ②從革命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zhèn)和農村地區(qū)的革命道路。

      ③從革命的階段性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緊密相連的(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形成了極具發(fā)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階段。

      ④從革命實現(xiàn)的方式看:有設想和平奪取政權到運用暴力革命形勢奪取政權。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異同點

      高三歷史重點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知識點超詳細歸納總結

      高三歷史復習知識點總結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要點歸納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整理

      高三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

      高考歷史復習必備重要知識點

      高考歷史重點知識點

      人教版高三歷史必備知識點

      88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