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職稱論文(2)
數學職稱論文篇三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堂,其根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為此數學教學既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又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使學生在進行體驗、反思的基礎上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和認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發(fā)展。
一、在探索挑戰(zhàn)中“體悟”學習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兩個轉化的過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轉化;二是由學生的認知結構向智能轉化。這種轉化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才能實現,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是沒有辦法學會數學的。因此,數學的教學應力求體現知識發(fā)展的階段性,讓學生經歷嘗試、假設、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動,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心向,使學習數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內在需求和追求。如在“整十整百數加整十整百數的計算”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口算“30+20、70-50、60+40”,有了好算的體悟后,再把學生組織在猜想編好的算整百整十加減整百整十的題目:“230+170、560-190、350-170、180+240”滲透在這一極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中。在學習中,我多次組織學生進入猜想活動,目的不在于學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確的結果、結論,重要的是通過猜想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并使學生從中學到探究知識規(guī)律的科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發(fā)現整百整十數加減整百整十數的退位減與進位加的計算方法。這種學生對其計算的感悟過程成為思維的不斷深入、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是享受到探索活動樂趣的過程。
二、在操作活動中學習,“體悟”獲知
數學學習只有通過學生的探索、發(fā)現,在發(fā)現中體驗認知、情感、技能、態(tài)度,才能協同發(fā)展,這樣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活動,在動態(tài)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存,從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體驗。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將全班學生分為5人一組,每組準備4盆黃沙,4個圓柱,4個圓錐(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高都不等)。1.實驗怎么做,工具怎么選,具體分工怎么等分。由學生小組自由討論規(guī)定。2.分工合作后思考:你們組的實驗結果怎樣?為什么?3.達成共識,選怎樣的圓柱、圓錐實驗?你能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體積關系嗎?你能從學過的什么知識得到什么啟發(fā)?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操作,認真、全面分析現象,主動表達自己的一些直接感受,相互合作,達成共識,得出規(guī)律:v錐=1/3 v圓柱。由于學生有了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親身經歷,容易理解得到的知識,并充分內化,而且能舉一反三,較好地解決了實際的問題。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與技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基礎,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對新的問題雖然沒有現成的經驗,但有的學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識能力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在整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fā)現,在發(fā)現中加深對圓錐體積的感受、體驗。又如,我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我對學生的操作做了如下的指導:(1)摸一摸。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體,用手摸一摸其側面,整體感受面積的大小。(2)卷一卷。用一張長方形紙卷成一個紙筒,再把這個紙筒打開,讓學生從中明白“圓柱的側面展開就是一個長方形”。(3)量一量。讓學生分別量出和標出圓柱展開后的長和寬。(4)想一想。這圓柱的側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并說一說。然后求出它的面積。(5)總結。計算圓柱側面積的方法(公式)。
三、在遷移同化中學習,“體悟”獲知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唯一的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出來。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用已有的經驗來解釋同化新知的過程。例如:“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用1、3兩個數字組成盡可能
多的算式并計算出結果。這一開放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溝通了數與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生探究“1÷3是什么意思”時,老師巧妙地提供9÷9、6÷3這兩個算式。學生借助它們通過類比思考,發(fā)現1÷3和6÷3等算式的本質聯系。這樣的教學善于把握學生學習的切入點,引導他們著力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在捕捉聯系,發(fā)現巧門的“頓悟”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經歷著知識經驗的遷移與同化,認知矛盾趨于平衡,認知結構得以拓展。
四、在師生評價中學習,“體悟”獲知
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發(fā)展為本,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朱熹說過:“大以成大,小以成小,無以人也。”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從多層次,多角度地對學生評價。對于后進生實行“暫不評分”、“舍得送分”;對于特優(yōu)生的表現,實行“突破滿分”。這為學生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氛圍。他們在師生的鼓勵聲中,體驗知識的來龍去脈,去攀登知識的高峰。
總之,要實行數學教學從獲取知識這個目標轉變?yōu)殛P注人的發(fā)展,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和感悟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實現學生在認識、情感、智能等方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猜你感興趣的:
3.數學中級職稱論文
4.數學評職稱論文
5.高中數學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