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半截蠟燭評課稿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半截蠟燭》的教學中應當認真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對伯諾德一家人從容鎮(zhèn)定的動作、神情、語言和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去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半截蠟燭》評課稿,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半截蠟燭》評課稿1
這次的教研活動聽了謝增煥老師的錄像課《半截蠟燭》。
《半截蠟燭》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它以劇本的形式呈現(xiàn)。這篇課文與四年級下冊曾經(jīng)學過的《夜鶯的歌聲》有相同之處,因此,謝老師從學過的課文入手,提示所要學的課文也發(fā)生在二戰(zhàn)時期,并且都為劇本,讓學生對新課文不會產(chǎn)生陌生感,相同的故事背景也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劇本不同于一般的文學形式,謝老師在課前將劇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一加以解釋,讓學生理解,并且在教學過程當中始終沒有離開劇本這一重點,以不同于其他課文的教學方式呈現(xiàn)。在這一整節(jié)課中,老師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表演劇本,如何評價表演,在活動過程中鍛煉了學生欣賞劇本的能力。
新課標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扮演的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謝老師在這堂課中很好地詮釋了一點,始終讓學生主導課堂,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在課堂中,學生充分獲得了自由,并且學會了合作學習。
這堂課的另一個亮點是謝老師在課上巧妙地用上了手機拍攝這一功能,讓課堂更加活躍,更加具象地把劇本呈現(xiàn)出來。表演的同學和觀看的同學都能融入到劇本中,有演、有評,更進一步地體會語言的藝術。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半截蠟燭》評課稿2
《半截蠟燭》生動地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斗爭的事。贊揚了伯諾德夫人及其兒女的機智勇敢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課文描繪了一場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趙徽、馮姬冬和李云三位老師各富特色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在與人物心靈對話中體驗了伯諾德一家豐富而復雜的內(nèi)心,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她們的教學形成了一個“場”,讓聽課老師在聽課過程中,能不知不覺地浸潤其中,這樣的課絕對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精神相與,是一種生命交融的幸福。聽她們?nèi)焕蠋煹恼n,我身在“場”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卷了進去。以下談談自己對本堂課的粗淺感受。
我非常佩服三位老師鉆研教材之深入,處理教材之淺出。
1、緊扣線索、具化人物內(nèi)心。
本課重在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活動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暗嵌在行文之中,需要老師點撥,學生自讀自悟相結合。三位老師都很好地抓住了心理線索,緊緊揪住,讓學生自始自終都跟著伯諾德一家在與德軍周旋,為學生學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情景、氛圍。如“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就會……就會……”在教學中反復出現(xiàn),引導學生想象伯諾德一家內(nèi)心在想些什么,體會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
2、品詞析句、體會人物品質。
三位老師緊扣語言文字設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運用抓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等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品詞品句,在反復的朗讀中體驗、感悟,不僅引導體會母子三人熱愛祖國,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養(yǎng)成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良好的習慣,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能力。
3、美丑對比,突顯人物個性。
教學中,三位老師都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從字里行間中認識了德國軍官兇惡的嘴臉,并營造了激烈的戰(zhàn)斗氛圍。雖然本課重點在體會人物精神品質,但就文本而言,德軍的兇悍野蠻更側面襯托了伯諾德一家的鎮(zhèn)定、機智。三位老師不僅把學生帶到了遙遠的戰(zhàn)爭年代,更為重要的是,德軍的“丑陋”,更彰顯了伯諾德一家“高尚”的精神品質。
這三節(jié)課都非常真實自然,一點也不矯揉造作,教學效果也非常滿意的。
不同之處是:趙徽老師的課,不僅課堂設計的巧妙,更主要是老師的激情,氣氛的渲染,特別是老師別出心裁的引導總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蕩起學生情感的漣漪,能緊緊抓住每個聽課者的心。她這種善于創(chuàng)新,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馮姬冬老師的課注重了著重引導學生重點研讀伯諾德夫人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讓學生學會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一步步走進人物內(nèi)心,從讀中悟,從悟中讀,讀書很充分,進而讓學生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學習杰克和杰奎琳是如何和德軍進行周旋的。如此由扶到放,學生充分、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感受其中的快樂,個個都是興趣盎然,受益終身。姬冬個人素質非常好,如果課堂能再激情一些,可能對于啟發(fā)、誘導學生內(nèi)心的激情和渴望會更積極一些。
李云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是教材吃得非常透,重點抓得特別準,能夠做到根據(jù)重點合理裁剪,大膽取舍,刪繁就簡。教學中,李老師緊扣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引導學生讀、思、議,體悟語言的精妙和主人公的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簡化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使課堂真實自然,井然有序。很值得學習。盡管最后由于時間關系有點倉促,但真真實實地反映了我們平時的教學。
有一個疑問我想提出來:文中最后小女兒的話“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似乎極其平常,但如果能找到“燈”這個眼,并將其剝繭,追問學生:“她拿走的是燭臺,為什么說拿盞燈呢?”這樣是不是對理解為什么伯諾德夫人和兒子杰克都沒有成功,而小女兒杰奎琳卻成功了會有幫助呢?不僅僅是因為她“嬌聲”的說,不僅僅是因為她觸動了少校的軟肋。還因為她機智地借“一盞‘燈’”引開了德國軍官對蠟燭的關注。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個想法,提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半截蠟燭》評課稿3
焦蕓老師在第二課時教學不到十分鐘時,就安排了一次大的合作學習內(nèi)容:讓四人合作小組對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進行研究,體會他們的精神品質。通過合作我發(fā)現(xiàn):這個班的同學的合作能力較強,有專門的小組長負責分工,有專門的記錄員、討論員。整個小組的討論其樂融融。學生在全班匯報時,也代表了整個小組的意見。“我們小組認為……”“我們覺得……”頻頻在課堂中出現(xiàn)。
可是,反思一下合作的價值,我覺得這篇文章在研究人物性格特點時,不適宜合作討論,至少不應該在教學開始就進行合作。回顧這篇課文,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人物表現(xiàn)出來的品質也是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在不斷變化著的。如果僅僅研究人物特點,那么就脫離了對事件的把握和研讀,人物的性格學生不會體會得很深,而只是停留在了表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和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而不僅僅是一個個旁觀者、評價者。
焦老師安排的第二次合作學習內(nèi)容是:四人合作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這次合作內(nèi)容是適宜的,第二組在同學、老師的指導下、評議下表演得更好一些。但沒有前面對情節(jié)的了解和深入作鋪墊,使得后面的學生表演沒能真正走進人物內(nèi)心,那種情節(jié)的緊張氛圍沒能表現(xiàn)出來。
猜你感興趣: